第一百五十五 如山-《谋明》
第(2/3)页
其实一片石和京师之役,再到太原和河南卫辉等地的战事都没有用的上大炮。
后来攻潼关与闯军主力会战,清军考虑到潼关天险易守难攻,于是从京师急送红夷大炮跟随主力行军。
结果到潼关之役结束闯军大败潼关易手,押运大炮的炮队还在河北境内,距离潼关还远的很。
这些炮队后来转而南下,抵南京等地。
有很多大炮后来又运至荆州等战略要地,就在当地留存。
直到二百多年后,英军入侵,轰开大清国门之后,各地手忙脚乱重整武备时才发觉明末时在各城池留下来的红夷大炮,论重量和火炮威力,居然比清军当时铸造的新炮要大的多,威力也是不逊于那些新炮,甚至犹有胜出。
红夷大炮过于沉重,不光是铸造不易,移动也是不容易。
明军的火器道路是彻底走歪了,大量的钱财投在几千斤重的红夷炮上,不重火铳也不重小型火炮,只重这种大炮,视为镇国利器。
如果死守关门城池,这些大炮倒确实是利器,但利器也要人来操控,上不得战场只能死守城池,但死守城池如果人心散乱了哪怕是万斤火炮又能如何?
李自成攻克京师时,北京城墙上的红夷大炮是整个大明境内配置最多的所在,毕竟京师安全是重中之重,工部所铸大炮都是优先放京师,其次山海关,别处城池都是加起来也不及京师一处多。
那又有何用?
京师无兵可守,更要紧的是从上到下都无效忠死战之心。
大量的红夷大炮一炮未发,先后落入闯军和清军之手。
所以这般沉重不合用的武器,闵元启反而是不太感兴趣了。
好在明军的火炮种类甚多,闵元启考虑之下,决定火炮就用佛郎机。
而且不需要重一千多斤的大样佛郎机,就启用普遍在六百到七百斤左右的佛郎机炮。
过小的,三四百斤重的,射程太短,用处并不是太大。
六七百斤的,射程在二百步左右的中型佛郎机炮,已经足可克敌致胜了。
更要紧的是这些六七百斤左右的佛郎机,铸造相对容易,时间周期较短,成本较低,也算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了。
还是闵元启手头的资金局限,以及时间不足的麻烦。不然的话还是易于移动,重六百斤左右的小型铜炮最为合宜,在战场上易于移动,比限制在炮架之上,只能调整仰角射击的佛郎机威力还是要大出不少,在战场上的压制性也更强。
就算如此,这样的佛郎机炮也是足够用了。
炮组能尽快得到可用的火炮,尽早组建成功,也能尽快的和步兵合练,最快的发挥火炮的作用。
这些问题和制甲,造火铳,购买战马一样,其实都是相当头疼之事,但事情总是要一步一步的去做,并不能因为困难就选择放弃。
一个环节放弃了,那么可能整个环节都会崩坏,是以不管事情有多难做,甚至闵元启很多夜晚都夜不能寐,但却始终咬牙坚持着。
第(2/3)页